requestId:68753943e9fe60.90576164.
雜篇外物第二十六【一】 【一】【釋文】以義名篇。
外物不成必【一】,故龍逢誅,比干戮,箕子狂,惡來逝世,桀紂亡【二】。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,而忠未必信,故伍員流于江,萇弘逝世于蜀,躲其血三年而化為碧【三】。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,而孝未必愛,故孝己憂而曾參悲【四】。木與木相摩則然,金與火相守則流【五】。陰陽錯行,則六合年夜絯,于是乎有雷有霆,水中有火,乃焚年夜槐【六】。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【七】,螴蜳不得成【八】,心若縣于六合之間【九】,慰暋(一)沉屯【一0】,短長相摩,生火甚多【逐一】,眾人焚和【一二】,月固不勝火【一三】,于是乎有僓但是道盡【一四】。
【一】【疏】域心執固,謂必定也。夫人間事物,參差萬緒,惟安年夜順,則地點虛通,若其逆物執情,必遭禍害。 【釋文】《外物》王云:夫忘懷于我者,固無對于全國,然后外物無所用必焉。若乃有所執為者,諒亦無時而妙矣。◎盧文弨曰:宋本必作心。◎慶藩案文選嵇叔夜養生論注引司馬云:物,事也。忠孝,內也,外事咸不信受也。釋文闕。
【二】【注】善惡之所致,俱不成必也。
【疏】龍逢比干,外篇已解。箕子,殷紂之庶叔也,忠諫不從,懼紂之害,所以徉狂,亦終難免殺戮。惡來,紂之佞臣,畢志從紂,所以俱亡。 【三】【注】精誠之至。
【疏】碧,玉也。子胥萇弘,外篇己釋。而言流江者,忠諫夫差,夫差殺之,取馬皮作袋,為鴟鳥之形,盛伍員尸,浮之江水,故云流于江。萇弘遭譖,被放歸蜀,自恨忠而遭譖,遂刳腸而逝世。蜀人感之,以匱盛其血,三年而化為碧玉,乃精誠之至也。
【釋文】《而化為碧》呂氏年齡躲其血三年,化為碧玉。◎慶藩案承平御覽八百九引司馬云;萇弘忠而流,故其血不朽而化為碧。釋文闕。
【四】【注】是以致人無心而應物,唯變所適。
【疏】孝己,殷高宗之子也。遭后母之難,憂苦而逝世。而曾參至孝,而怙恃憎之,常遭怙恃打,鄰乎逝世地,故悲啼也。夫父子本性,君臣義包養意思重,而至忠至孝,另有不愛不知,況乎世事萬涂,而可必固者!唯當忘懷物我,適可全身遠害。
【釋文】《孝己》李云:殷高宗之太子。《曾參》李云:曾參至孝,為父所憎,嘗見絕糧而后蘇。
【五】【疏】夫木生火,火克金,五行之氣,天然之理,故木摩木則火生,火守金則金爍。是以誠心執固而必于外物者,爍滅之敗。◎俞樾曰:淮南子原道篇亦云兩木相摩而然。然兩木相摩,未見其然。下句云金與火相守則流,疑此句亦當作木與火。下文云,水中有火,乃焚年夜槐,又云,短長相摩,生火甚多,眾人路人。焚和,月固不勝火。是此章多言火,益知此文之當為木與火矣。蓋木金二物皆畏火,故舉以為言,見火之為害年夜也。
【六】【注】所謂錯行。
【疏】水中有火,電也。乃焚年夜槐,霹靂也。陰陽錯亂,不順五行,故雷霆擊怒,驚駭萬物。人乖和氣,敗損亦然。
【釋文】《年夜絯》音駭,又音該,又胡待反。《水中有火乃焚年夜槐》司馬云,水中有火,謂電也。焚,謂霹靂時燒年夜樹也。◎門第父曰:六合之年夜用,水火罷了矣。水,陽也,而用陰;火,陰也,而用陽。人生陰陽之用,喜怒憂樂,愛惡存亡,相爭相靡,猶水火也。兩陷者,水火之橫溢者也。螴當作蝀。爾雅釋天:螮蝀,虹也。螴蜳,猶言虹霓。淮南說山訓天二氣則成虹。二氣者,陰陽之相薄者也。相薄而兩相爭勝,則虹霓亦不得成。人心水火之爭,陽常舒而徐進,陰常慘而暴施。凡不服于心,皆陰氣之發也,故曰生火甚多。坎為月,月者,水氣之(積)〔精〕也,體陽而用陰也。火生而水不克不及勝之,所以兩陷而無所逃也。
【七】【注】茍不克不及失色,則隨形所遭而陷于憂樂,擺佈無宜也。
【疏】不克不及虛志而失色,域心執固,是以馳情于榮辱二境,沉迷于憂樂二邊,無處逃形。
【釋文】《兩陷》司馬云:兩,謂心與膽也。陷,破也。畏雷霆甚憂,心膽破陷也。《憂樂》音洛。
【八】【注包養網】矜之愈重,則地點為難,莫知(二)所守,故不得成。 【疏】螴蜳,猶怵惕也。不克不及忘情,(忘)〔妄〕懷矜惜,故雖勞形怵慮而卒無所成。
【釋文】《螴》郭音陳,又楮允反,徐敕盡反。《蜳》郭音惇,又柱允反,徐敕轉反,李余準反。司馬云:螴蜳,讀曰忡融,言怖畏之氣,忡融兩溢,不安寧也。
【九】【注】所希跂者高而闊也。
【疏】心徇有為,高並且遠,馳情逐物,通乎宇宙。 【釋文】《若縣》音玄。 【一0】【注】非清夷平暢也。
【疏】遂心則慰喜,乖意則昏悶,遇境則沉淪,觸物則屯邅,既非清夷,豈是平暢!
【釋文】《慰暋》武巾反。李音昏,又音泯。慰,郁也。暋,悶也。《沉屯》張倫反。司馬云,沉,深也。屯,難也。
【逐一】【注】內熱故也。
【疏】夫利者必無害,蟬鵲是也。纓纏于短長之間,內心恒熱,故生火多矣。
【一二】【注】眾人而遺利則和,若短長存懷,則其和焚也。
【疏】焚,燒也。眾人。猶俗人也,不克不及守拙無為,而每馳心短長,內熱如火,故燒焰中和之性。
【一三】【注】年夜而暗則多累,小而明則知分。
【疏】月雖年夜而光圓,火雖小而明照。(諭)〔喻〕志年夜而多貪,不如警惕守拙。
【一四】【注】唯僓然無矜,遺形自得,道乃盡也。
【疏】僓然,聽任不矜之貌包養網比較。忘情短長,淡爾不矜,虛玄事理,乃盡于此也。
【釋文】《僓》音頹,又呼懷反。郭云:順也。
【校】(一)暋原誤睯,依世德堂本改。下釋文同。(二)世德堂本知作之。
莊周家貧,故包養網往貸粟于監河侯【一】。監河侯曰:“諾。我將得邑金,將貸子三百金,可乎?”【二】
【一】【疏】監河侯,魏文侯也。莊子高素,不事有為,家業既貧,故來貸粟。
【釋文】《貸粟》音特,或一音他得反。《監河侯》古銜反。說苑作魏文侯。
【二】【疏】諾,許也。銅鐵之類,皆名為金,此非黃金也。待我歲終,得蒼生租賦封邑之物乃貸子。
【釋文】《將貸》他代反。
莊周忿然作色曰:“周昨來,有中道而呼者。周顧視車轍中,有鮒魚焉。周問之曰:‘鮒魚來!子何為者邪?’對曰:‘我,東海之波臣也。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?’【一】周曰:‘諾。我且南游(一)吳越之王,激西江之水而迎子,可乎?’【二】鮒魚忿然作色曰:‘吾掉我常與,我無所處。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,君乃言此,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!【三】’”
【一】【疏】海浪小臣,困于車轍,君頗有水以相救乎?
【釋文】《而呼》火故反。《鮒》音附。廣雅云:鰿也。鰿,音跡。《波臣》司馬云:謂波蕩之臣。
【二】【疏】西江,蜀江也。江水至少,北流者眾,惟蜀江從西來,故謂之西江是也。 【釋文】《激西》古狄反。 【三】【注】此言當理無小,茍其不當,雖年夜何益。 【疏】索,求。肆,市。常行海水鮒魚,海浪掉于常處,升斗之水,可以全生,乃激西江,非所宜也。既其不救斯須,不如求我于干魚之肆。此言事無鉅細,時有機宜,茍不逗機,雖年夜無益也。
【釋文】《早索》所白反。《枯魚》李云:猶干魚也。
女大生包養俱樂部
【校】(一)闕誤引張君房本游下有說字。
任令郎為年夜鉤巨緇,五年夜犗以為餌【一】,蹲乎會稽,投竿東海【二】,旦旦而釣,期年不得魚。已而年夜魚食之,牽巨鉤錎,沒而下(鶩)〔騖〕(一),揚而奮?,白波若山,海水震蕩,聲侔鬼神,憚赫千里。【三】任令郎得若魚,離而臘之,自制河以東,蒼梧已北,莫不厭若魚者【四】。已而后世輇才諷說之徒,皆驚而相告也【五】。夫揭竿累,趣(二)灌瀆,守鯢鮒,其于得年包養網夜魚難矣【六】,飾小說以干縣令,其于年夜達亦遠矣【七】,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,其不成與經于世亦遠矣【八】。
【一】【疏】任,國名,任國之令郎。巨,年夜也。緇,黑繩也。犗,犍牛也。餌,鉤頭肉。既為巨鉤,故用年夜繩,懸五十頭牛以為餌。
【釋文】《任令郎》如字,下同。李云:任,國名。《年夜鉤》本亦作釣。◎盧文弨曰:釣,舊訛約,宋本同,今矯正。《巨緇》司馬云:年夜黑綸也。《犗》郭古邁反,云:犍牛也。徐音界。說文云:騬牛也。司馬云:犧牛也。騬,音繩。犍,紀言反。◎盧文弨曰:舊無牛字,據說包養網文增。《為餌包養留言板》音二。
【二】【疏】號為巨鉤,期年不得魚。蹲。踞也;踞,坐也。踞其山。
【釋文】《蹲》音存。《會》古外反。《稽》古兮反。會稽,山名,今為郡也。 【三】【疏】期年之外有年夜魚吞鉤,于是牽鉤陷沒,馳(驚)〔騖〕而下,揚其頭尾,奮其鱗?,遂使白浪如山,洪波際日。 【釋文】《期年》本亦作期,同。音基。言必久其事。后乃能感也。《錎沒》音陷。字林:猶陷字也。《騖揚》徐音務一本作驚。《?》徐(來)〔求〕(三)夷反。李音須。《憚》〔徒〕丹(末)反。◎慶藩案憚,古皆訓為畏難。(見論語學而篇朱注,秦策高注。)此言憚赫,憚者,盛威之名也。賈子解縣篇陛下威憚年夜信,(信與伸同。)亦此憚字之義。盛威為憚。震怒亦為憚。年夜雅桑柔篇逢天僤怒是也。僤與憚同。(見王氏讀書雜志。)《赫》火百反。《千里》言千里皆懼。 【四】【疏】若魚,海神也。淛,浙江也。蒼梧,山名,在嶺南,舜葬之所。海神肉多,分為脯臘,自五嶺已北,三湘已東皆厭之。 【釋文】《若魚》司馬云:年夜魚名若,海神也。或云:若魚,猶言此魚。《而臘》音昔。《制河》諸設反。依字應作浙。漢書音義音逝。河亦江也,北人名水皆曰河。浙江,今在余杭郡,后漢以為吳會分界。司馬云:浙江,今在會稽錢塘。◎慶藩案制河之制,釋文諸設反,字當作浙,謂浙水以東也。古制聲與浙同。論語顏淵篇片言可以折獄者,鄭注曰:魯讀折為制。書呂刑制以刑,墨子尚同篇制作折。
【五】【疏】末代季葉,才智輕浮,諷誦詞說,不敦玄道,聞得年夜魚,驚而相語。輕字有作輇字者,輇,量也。
【釋文】《輇》七全反,又(視)〔硯〕專反,又音權。李云:包養輇,量人也,本或作軨。軨,小也。本又或作輕。《諷說》方鳳反。
【六】【疏】累,細繩也。鯢鮒,小魚也。擔揭細小之竿繩,趨走溉灌之溝瀆,適得鯢鮒,難獲年夜魚也。
【釋文】《揭》其列其謁二反。《竿累》劣彼反,謂次足不得并足也。本亦作累。司馬(云)力追反,云:綸也。《趣》本又作趨,同。七須反。《灌瀆》司馬云:溉灌之瀆。《守鯢》五兮反。《鮒》音附,又音蒲。本亦作蒲。李云:鯢鮒,皆小魚也。
【七】【疏】干,求也。縣,高也。夫修飾小行,自持言說,以求高名令(問)〔聞〕者,必不克不及年夜通于至道。字作縣(字)〔者〕,古懸字多不著心。 【八】【注】此言志趣分歧,故經世之宜,小年夜各有所適也。
【疏】人間世道,夷險不常,自非懷豁虛通,未可以治亂,若矜名飾行,往之遠矣。
包養網單次 【校】(一)騖字依世德堂本改。趙諫議本作驚。(二)趙本趣作趨。(三)求字依世德堂本改。下徒末二字及硯字同。 儒以詩禮發冢,年夜儒臚傳曰:“東方作矣,事之何若?”【一】
【一】【疏】年夜儒,碩儒,謂年夜博士。從上傳語告下曰臚。臚,傳也。東方作,謂天曙日光起。儒門生發冢為盜,恐天時曙,故催告之,問其若何將事。
【釋文】《臚》力于反,一音盧。蘇林注漢書云:上傳語告下曰臚。臚,猶行也。《傳》治戀反,又丈專反。向云:從上語下曰臚傳。一音張戀反,包養遽也。《東方作矣》司馬云:謂日出也。
小儒曰:“未解裙襦,口中有珠【一】。詩固有之曰:‘青青之麥,生于陵陂。生不伍施,逝世何含珠為【二】!’接其鬢,壓(一)其顪,儒以金椎控其頤,徐別其頰,無傷口中珠【三】!” 【一】【疏】小儒,門生也。逝世人裙衣猶未解脫,捫其口中,知其有寶珠。
【釋文】《襦》而朱反。
【二】【疏】此是逸詩,久遭刪削。凡貴人葬者,口多含珠,故誦青青之詩刺之。
【釋文】《青青之麥》司馬云:此逸詩,刺逝世人也。《陵陂》彼宜反。《布施》始豉反。
【三】【注】詩禮者,先王之陳跡也,茍非其人,道不虛行,故夫儒者乃有效之為奸,則跡缺乏恃(二)也。
【疏】接,撮也。?,按也。顪,口也。控,打也。撮其鬢,按其口,鐵錐打,仍恐損珠,故安徐分別之。是以田恒資仁義以竊齊,儒生誦詩禮以發冢,由是觀之,圣跡缺乏賴。 【釋文】《壓》本亦作?,同。乃協反。郭于琰反,又敕頰反。字林云:?,一指按也。《其顪》本亦葉的回覆? “一個人長得漂亮,唱歌也好聽。”作噦,許穢反。司馬云:頤下毛也。《金椎》直追反。◎王念孫曰:儒以金椎控其頤,藝文類聚寶玉部引此,儒作而,是也。而,汝也。自未解裙襦以下,皆小儒答年夜儒之詞。言汝以金椎控其頤,徐別其頰,無傷其口中之珠也。而儒聲附近,上文又多儒字,故而誤作儒。《控》苦江反。《徐別》彼列反。
【校】(一)趙諫議本壓?。(二)世德堂本恃作持。 老萊子之門生出(一)薪,遇仲尼,反以告【一】,曰:“有人于彼,修上而趨下【二】,末僂而后耳【三】,視若營四海【四】,不知其誰氏之子【五】。”
【一】【疏】老萊子。楚之賢人隱者也,常隱蒙山,楚王知其賢,遣使召為相。其妻采樵歸,見門前有車馬跡。妻問其故,老萊曰:“楚王召我為相。”妻曰:“受人有者,必為人所制,而之不克不及為人制也。”妻遂舍而往。老萊隨之,夫負妻戴,逃于江南,莫知所之。出取薪者,采樵也。既見孔子,歸告其師。
【釋文】《老萊子》楚人也。《出薪》出采薪也。
【二】【注】長上而促下也。
【釋文】《趨下》音促。李云:下短也。 【三】【注】耳卻近后而上僂。 【釋文】《末僂》李云:末上,謂頭前也,又謂背膂也。《后耳》司馬云:耳卻后。《卻近》四周之近。
【四】【注】視之儡然,似營別人事者。
【釋文】《視若營四海》夫勞形役智以應世務,掉其天然者也。故堯有亢龍之喻,舜有卷僂之談,周公類之走狼,仲尼比之逸狗,豈不或信哉!《儡》律悲反,舊魚鬼反,又魚威反。
【五】【疏】修,長也。趨,短〔也〕。末,肩背也。所見之士,下短上長,肩背傴僂,耳卻近后,瞻視高遠,所作??,觀其儀容,似營全國,未知(子)之〔子〕族姓是誰。怪其異常,故發斯問。 【校】(一)闕誤引張君房本出下有拾字。
老萊子曰:“是丘也。召而來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疏】魯人孔丘,汝宜喚取。
仲尼至。曰:“丘!往汝躬矜與汝容知,斯為正人矣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謂仲尼能遺形往知,故以為正人。
【疏】躬,身也。孔丘既至,老萊(未)〔謂〕語,宜遣汝身之躬飾,忘爾容貌心知,這般之時,可為正人。
【釋文】《往》起呂反。注同。《而》本又作女。◎盧文弨曰:今書而作汝。《躬矜》躬矜,(為)〔謂〕身矜修善行。《容知》音智。容智,謂飾智為容好。
仲尼揖而退【一】,蹙然改容而問曰:“業可得進乎【二】?”
【一】【注】受其言也。
【疏】敬受其言,揖讓而退。 【二】【注】設問之,令老萊明其不成進。
【疏】蹙然,驚恐貌。謂仲尼所學圣跡業行,可得修進,為世用(可)不?
【釋文】《蹙然》子六反。《業可得進乎》問可行仁義于世乎。《令老》力成反。
老萊子曰:“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【一】,抑固窶邪,【二】亡其略弗及邪【三】?惠以歡為驁,終身之丑【四】,中平易近之行(一)進焉耳【五】,相引以名,相結以隱【六】。與其譽堯而非桀,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【七】。反無非傷也。動無非邪也【八】。圣人躊躇以興事,以每勝利【九】。柰何哉其載焉終矜(二)爾【一0】!”
【一】【注】一世為之,則其跡萬世為患,故不成輕也。
【疏】夫圣智仁義,救一時之傷;后執為奸,成萬世之禍。恃圣跡而驕謷,則陳恒之徒是也。亦有作騖(音)者,云使萬代驅騖不息,亦是奔馳之義也。 【釋文】《而驁》本亦作敖,同。五報反。下同。下或作騖。 【二】【疏】固執圣跡,抑揚從己,掉于天性,故窮窶。
【釋文】《窶》其矩反。
【三】【注】直任之,則平易近性不窶而皆自有,略無弗及之事也。
【疏】亡掉天性,疏忽生崖,故不及于真道。◎門第父曰:不忍一世之傷而貽萬世之患,自以為能經營全國也,而不知其心無所蓄備也。夫無所蓄備之謂窶矣,其智略又弗及也。郭象云,直任之則平易近性不窶而皆自有,略無弗及之事,似掉莊子本意。◎慶藩案亡讀如無。亡其,轉語也。史記范睢蔡澤列傳:亡其言臣者賤不成用乎?(索隱:亡,猶輕蔑也,義不成通。)呂氏年齡愛類篇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?韓策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?是凡言亡其,皆轉語詞也。
【四】【注】惠之而歡者,無惠則丑矣。然惠不成長,故一惠終身丑也。
【疏】夫以施惠為歡者,惠不成遍,故謷慢者多矣。是以用惠取人,適為怨府,故終身丑辱。
【五】【注】言其易進,則不成妄惠之。
【釋文】《之行》下孟反。《其易》以豉反。
【六】【注】隱,括;進(三)之謂也。
【疏】夫上智下愚,其性難改,中包養網庸之人,易為進退。故聞堯之美,相引慕以利名,聞桀之惡,則結之以隱匿。 【釋文】《相結以隱》郭云:隱,括也。李云:隱,病患也。雖相引以名聲,是相結以病患。◎俞樾曰:李云,隱,病患也。然病患非所以相結。郭注曰,隱,括;進之謂也。然隱括所以正曲木,亦非所以相結也。隱當訓為私。呂氏年齡圜道篇分定則下不相隱,高注曰:隱,私也。文選赭白馬賦恩隱周渥,李善引國語注曰:隱,私也。相結以隱,謂相結以恩私。舊說皆非。
【七】【注】閉者,閉塞。
【疏】贊譽堯之善道,非毀桀之惡跡,以此奔馳,掉性多矣,故不如善惡兩忘,閉塞毀譽,則物性全矣。
【釋文】《譽堯》音余。《而閉》一本文注并作門。
【八】【注】順之則全,靜之則正。
【疏】夫反于物性,無不傷損,擾動心靈,皆非處死。
【釋文】《反無非傷也》反,逆于理。《動無非邪也》似嗟反。動矜于是也。 【九】【注】事不遠本。故其功每成。
【疏】躊躇從容,圣人無心,應機而動,興起事業,恒自從容,不逆物情,故其功每就。
【釋文】《圣人躊》音疇。《躇》直居反。《以興事以每勝利》每者,每有勝利也。躊躇者,從容也。從容興事,雖有勝利,圣人不存,猶致弊跡。流毒百世。況動矜善行而載之不已哉!《不遠》于萬反。
【一0】【注】矜不成載,故遺而弗有也。
【疏】柰何,猶若何也。若何執仁義之跡,擾撓物心,運載矜莊,終身不替!此是老萊詆訶夫子之詞也。◎門第父曰:反,猶撥亂世而反之正。有所反則必有傷,有所動則必為邪。其反也,矜心之挾以爭也;其動也,矜心之載以出也。聽其自化,則無傷矣;無為而無不為,則非邪矣。
【校】(一)闕誤引張成二本行下俱有易字。(二)唐寫本矜上無終字。(三)趙諫議本括進作恬退。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【一】,曰:“予自宰路之淵,予為清江使河神之所,漁者余且得予【二】。”
【一】【疏】宋國君,謚曰元,即宋元君也。阿。曲也,謂阿旁曲室之門。
【釋文】《宋元君》李云:元公也。案元公名佐,平(之)公〔之〕子。《阿門》司馬云:阿,屋曲檐也。
【二】【疏】自,從也。宰路,江干淵名。姓余,名且,捕魚之人也。
【釋文】《宰路》李云:淵名,龜所居。《予為》如字,又于偽反。《使河》所吏反。《漁者》音魚。《余》音預。《且》子余反。姓余,名且也。◎俞樾曰:史記龜策傳作豫且。◎慶藩案豫預字同。
元君覺,使人占之,曰:“此神龜也。”
君曰:“漁者有余且乎?”
擺佈曰:“有。”
君曰:“令余且會朝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疏】命,召也。召令赴朝,問其所得。
【釋文】《覺》包養古孝反。《令》力成反。《會朝》直遙反。下同。
明日,余且朝。君曰:“漁何得?”
對曰:“且之網得白龜焉,其圓五尺。” 君曰:“獻若之龜。”
龜至,君再欲殺之,再欲活之,心疑,卜之,曰:“殺龜以卜吉【一】。”乃刳龜,七十二鉆而無遺策【二】。
【一】【疏】心疑猶預,殺活再三,乃殺吉,遂刳龜也卜之。
【二】【疏】筭計前后,鉆之凡經七十二,筭計吉兇,曾不掉中。 【釋文】《刳》口孤反。《鉆》左端反,又左亂反。◎慶藩案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司馬云:鉆,命卜,以所卜事而灼之。〔釋文闕〕。《遺策》初革反。
仲尼曰:“神龜能見夢于元君,而不克不及避余且之網;知能七十二鉆而無遺策,不克不及避刳腸之患。如是,則知有所困,神有所不及也。【一】雖有至知,萬人謀之【二】。魚不畏網而畏鵜鶘【三】。往小知而年夜知明【四】,往善而自善矣【五】。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,與能言者處也【六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神知之缺乏恃也如是,夫唯靜然居其所能而不營于外者為全。
【疏】夫神智,缺乏恃也。是故至人之處世,失色神智慮,與枯木同其不華,將逝世灰均其寂(魄)〔泊〕,任物冥于造化,是以孔丘年夜圣,因此議之。 【釋文】《見夢》賢遍反。《知能》音智,下及注同。《知有所困》一本作知有所分歧。
【二】【注】不消其知而用眾 TC: